首页 新闻中心 帮助中心

若加药顺序不正确,应如何调整以改善处理效果?

时间:2025-02-10 16:21:37 来源: 浏览|:67次

若加药顺序不正确,应如何调整以改善处理效果?


在制药厂废水处理中,若 PAC(聚合氯化铝)和 PAM(聚丙烯酰胺)加药顺序不正确,可通过以下步骤调整来改善处理效果:
立即纠正加药顺序
明确正确顺序:在制药厂废水处理中,通常应先投加 PAC 作为混凝剂,使废水中的胶体颗粒和悬浮物脱稳,形成细小絮体;之后再投加 PAM 作为絮凝剂,让其长链分子在细小絮体之间发挥桥联作用,形成更大、更紧密的絮体。
调整投加设备:如果原本加药顺序有误,需要对加药设备进行调整,确保 PAC 先加入废水处理系统,经过适当的混合反应时间后,再加入 PAM。例如,可通过改变加药管道的连接方式、调整计量泵的启动顺序等手段来实现正确的加药顺序。
优化加药参数
重新确定投加量
小试试验:加药顺序改变后,原有的投加量可能不再适用。需重新进行小试试验,取一定量的制药厂废水样本,按照正确的加药顺序,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 PAC 和 PAM,观察絮凝效果、沉淀速度、水质澄清度等指标,确定新的ZUI佳投加量。
逐步调整:在实际运行中,根据小试确定的投加量进行初步调整,然后密切监测处理效果。如果处理效果仍不理想,可按照一定的幅度(如每次增加或减少 5 - 10% 的投加量)逐步调整,直至达到ZUI佳处理效果。
调整投加时间间隔
合理设置间隔:PAC 加入后,需要一定时间与废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、反应,形成小絮体。一般来说,PAC 与 PAM 的投加时间间隔至少为 5 秒,通常以 20 秒左右为宜。但具体时间间隔还需根据废水水质、处理工艺和设备情况进行调整。
观察反应情况:在调整投加时间间隔的过程中,要密切观察废水的反应情况,如絮体的形成速度和质量。如果絮体形成过快且松散,可能是时间间隔过短;如果絮体形成缓慢,可能是时间间隔过长。根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时间间隔。
改善混合条件
增强 PAC 混合效果
提高搅拌强度:在加入 PAC 后,通过增加搅拌强度,使 PAC 能更迅速、均匀地分散在废水中,与污染物充分接触,促进胶体颗粒的脱稳和小絮体的形成。搅拌速度一般可控制在 100 - 200r/min,搅拌时间为 1 - 2 分钟。
优化混合方式:可以采用机械搅拌、水力混合等多种混合方式相结合的方法,提高 PAC 的混合效果。例如,在管道中设置静态混合器,利用水流的湍动使 PAC 与废水充分混合。
控制 PAM 混合强度
避免过度搅拌:加入 PAM 时,搅拌强度不宜过大,以免破坏已经形成的絮体结构。搅拌速度一般控制在 30 - 50r/min,搅拌时间为 3 - 5 分钟。
确保均匀混合:虽然搅拌强度要适中,但仍需保证 PAM 能均匀地分布在含有小絮体的废水中,充分发挥其絮凝作用。可通过调整搅拌设备的位置和方式来实现均匀混合。
加强运行监测和后续处理
密切监测处理效果
水质指标监测:在调整加药顺序和参数后,要加强对处理后废水的水质指标监测,如悬浮物(SS)、化学需氧量(COD)、浊度等。通过实时监测数据,及时了解处理效果的变化情况,以便进一步调整处理工艺。
絮体和污泥特性观察:观察絮体的大小、强度、沉降速度以及污泥的性质,如含水率、沉降性能等。如果絮体和污泥特性不理想,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加药方案或调整后续处理工艺。
优化后续处理工艺
沉淀或气浮工艺调整:根据处理效果和絮体特性,对沉淀或气浮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。例如,在沉淀工艺中,可适当调整沉淀池的停留时间、排泥周期等;在气浮工艺中,可调整气浮压力、溶气水量等参数,以提高固液分离效果。
深度处理工艺补充:如果经过调整后处理效果仍不能满足排放标准,可考虑增加深度处理工艺,如过滤、吸附、氧化等,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。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
more >
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污水选型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销售网络 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电话:13915412606

传真:0512-69222792

邮箱:haonuo12@163.com

地址:苏州市相城区城通路66号

微信官方

Copyright © 2005-2021 苏州昊诺工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苏ICP备12053904号-1

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